蘭陵N梓記

一指流沙,程序年华


  • 首页

  • 归档

  • 关于

  • 搜索
close

思维图形化

时间: 2016-11-18   |   分类: 感想     |   阅读: 778 字 ~2分钟

曾经,我幼稚地认为:只有写好代码才能对产品最“大”的贡献。什么需求分析文档,架构设计文档,没有最终的代码落地,那就是一张张的空纸。那些职位高高在上的架构师们,就也是写写胶片,画画图,他们又不懂技术细节,天天开会讨论来,讨论去都是在空谈一切。没有我们这些屌丝写的代码,你让他们去实现,估计几年也搞不出来。我写代码的能力比他们顶上N个人;再看看人家老外,60/70岁了还在码代码。为什么我国到了30岁了,都不去写代码了,都去搞所谓的架构设计了。是他们写代码写不好才去干架构师活吗?

经过这么多年在产品中挖坑、填坑,发现我们的产品是越来越复杂,但使用上也是越来越复杂,问题也是越来越难理清。我们的问题到底是出在什么地方:

  • 数据不可靠,系统常出错
  • 增加新需求困难,场景总是覆盖不全
  • 系统之间集成各种问题难以轻易解决
  • 交付不同局点,代码总是改来改去
  • 每年代码量成倍增加,前辈的代码看不懂、改不动
  • …

这其实是光写好代码是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。只有你经历过,感受到,才能认识到系统的架构是何其重要。作为曾经一名码农,这几年一直在设计部与架构部工作,总是羡慕那些高级别的架构师:

  • 他们思考问题角度完全不同,总能高屋建瓴概括总结
  • 他们思考问题比较全面,又能抽象提炼,让人快速抓住要要点
  • 他们们输出的胶片、图画非常简洁,优美,明了,无二义
  • 他们画出来图来指导解决集成问题,往往能一针见血地说明关键之处
  • …

为什么他们的图能画得那么好,胶片写得那么牛,而我们似乎绞尽脑汁也难画出一张满意的图,难写出几张像样的胶片,是什么原因?是画得太少,写得太少,经验不足,方法不对,无灵感,还是天赋?

看到采铜老师的文章才悄然大悟:原来,不仅是因为架构师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、敏锐的分析能力,以及系统性的建模能力,更主要的是因为:

日常我们通过文字/讲故事是线性叙述,是人和时间的结合;而画图,是人与空间结合,理有助于思维拓展

#软件架构# #程序员#
Go依赖管理机制
Archlinux on WSL
微信扫一扫交流

标题:思维图形化
作者:兰陵子
关注:lanlingthink(览聆时刻)
声明:自由转载-非商用-非衍生-保持署名(创作共享3.0许可证)

兰陵子

兰陵子

Programmer & Architect

164 日志
4 分类
57 标签
GitHub 知乎
© 2009 - 2022 蘭陵N梓記
Powered by - Hugo v0.101.0
Theme by - NexT
0%